■《云南抗战老兵微博寻亲记》后续
1937年,在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老人记得,“那么长的时间,老百姓都没见到一个,天天在战壕里面打仗 ”。一天,子弹击中了老人的后脑,钢盔被击穿,在他头上留下了伤痕。今年5月9日,老人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 念馆,看到了一个作为展品的钢盔,嚎啕大哭。
父母坟头 老人痛哭失声
今年5月10日,老人回到了新昌,迎接他的是100多人的大家族。新昌杨家在老人一辈有7个兄弟姐妹, 现在只有他一人还在人世。“74年了!74年了!”老人寻访故地,不停念叨着这句话。第二天,老人来到了父 母的坟头,哭诉心声:“我七十多年没回来了,请原谅我啊,我当儿子的不敬不孝啊……我是去打日本人啊,我没 办法啊。”周围的亲人都红了眼,
手机监听器销售。
在家乡新昌,老人停留了5天。刚开始,老人听不懂家乡话,志愿者灵融说:“亲人说着家乡话让他猜,只要 是好吃的,老人基本都能猜到!”慢慢地,老人忆起了一些家乡话。等到了杭州,老人已能说一些地道的新昌短句 。侄外孙女沈波在杭州工作,初见老人时直呼“乡音未改”。
C
A
5月15日下午,白发苍苍的杨良平站在西子湖畔,呼吸着阔别半个多世纪的空气。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视力 已经严重衰退,但精神矍铄。身着灰色西装,戴着新草帽,胸前佩带民间志愿者送来的“中国印缅远征军”的纪念 章,这是老人最光鲜的打扮。这位从士兵晋升为少校军官的老兵,
手机监听卡货到付款,从没得到过军功章。老人说,平时他都把纪念章放在口袋里,为了这趟出行,特意戴在了胸前。
8年征战,杨良平身上留下了十几处弹痕。最险的伤痕,分别来自淞沪战场和松山战场。
今年3月,在李正的帮助下,通过志愿者们的接力(详见时报3月23日报道《云南抗战老兵微博寻亲记》) ,杨良平和家乡的亲人取得了联系。5月8日,杨良平在李正和女儿杨江华的陪伴下,登上了回乡的航班。这次回 乡,老人企盼实现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到绍兴新昌,在父母的坟头叩首;另一个是到南京,同生离60年的结 发妻子陈恂相见。
杨家祖屋原在新昌下市街太平缸巷,有三间老屋,现在已成为高楼。老人眼睛只剩下一点光感,他靠着一双手 ,抚摸子侄亲人的手臂,抚摸故居门口的老井,抚摸老家桥梁的栏杆,感知离散74年的亲情。
抗战胜利后,部队从芒市机场调防前往东北,杨良平得知此行是去“打中国人”,“中国人怎么能打中国人? ”杨良平于是“开小差”,离开了部队。
1944年,老人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1军88师,作为在滇西远征军的一员浴血奋战。在松山战役,他的两 腿都被击穿,
手机窃听器哪里有卖,被送到后方美国人开办的医院治疗,然后又回战场。
过去10天,老人到了上海、新昌、杭州、南京。一路行来,老人对亲人、志愿者和媒体,不断述说过去的故 事,时常大哭。这些喷涌而出的记忆,被他在心底压抑了70余年。
拄杖在北山路上行走,眼前是模糊的湖光,身边团聚着女儿、侄孙女和关爱老兵的志愿者,老人脸上浮起了笑 容。
依依不舍离开新昌,杨良平为后辈留下了赠语:“做人做事要凭天地良心,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这位老兵语句铿锵。
但回乡的路,
破解QQ密码,老人走了74年。
2010年,家里一位晚辈向老人询问抗日远征军的历史,老人首次吐露了隐藏的过去。一直以来,他被云南 保山当地人称作“上海师傅”,因为精于木工、漆工而受到尊敬,还曾在1958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受到毛泽东 主席的接见。他和现在的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在保山平静生活。今年2月25日,云南学者李正采访了老人,知晓 了他回乡的心愿,为他奔走寻亲,也开启了老人尘封的记忆。
战乱岁月还在继续,成为平头百姓的杨良平,就此隐藏了自己的过去。他来到南京,在南京京浦铁路局就职。 1949年,他和陈恂结婚。1952年,两人在山西离散。后来,杨良平辗转到了滇西。战争的伤痛逐渐沉淀, 杨良平组建了新的家庭,日夜思念回不去的故乡。
作为军人,杨良平历经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那是1937年,杨良平随部队从上海退到南京,再从 南京退到长江边。那一年的12月,经过南京的杨良平目睹下关码头附近江面浮起了许多尸首,“后来才知道,那 就是南京大屠杀”。“上海没了,南京没了,那是最危险的时刻”,老人咽着泪说。
那是民族最危险的时刻
这个5月,92岁的抗战老兵杨良平,从云南保山回到了故乡浙江新昌。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 战役、松山战役,直至抗战胜利,杨良平8年没下过战场。从烽火江南到滇西抗战桥头堡,杨良平用脚丈量了每寸 土地。
昨天,老人赶赴南京,与结发妻子陈恂相见。尊重老人和他家人的意见,媒体和志愿者都未跟随。就此,老人 的两大心愿都得到了实现。
1937年,杨良平离开家乡到了上海,接着来到杭州南星桥一带,随浙江保安团接受半个月的基本军事训练 。在这里,18岁的新昌子弟杨良平学会了打枪,接着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71军36师,匆匆上了淞沪战场。从 此一路烽火,和亲人失去了联系。“他是保山地区现存作战经历最为丰富的抗战士兵,是活着的历史”,云南学者 李正这样评价老人。
他的家,在绍兴新昌
相关的主题文章:
民警用乳汁喂养被拐女婴感动网友(图)
珍稀植物泰坦魔芋近10年首次开花 味道类似腐尸
男子创办免费幼儿园 靠搬水泥做苦力赚钱支撑
母亲微博记录3岁绝症儿子病情感动网友(组图)
记者暗访报道假文物遭30万索赔 实习生亦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