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ck Search


Tibetan singing bowl music,sound healing, remove negative energy.

528hz solfreggio music -  Attract Wealth and Abundance, Manifest Money and Increase Luck



 
Your forum announcement here!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Board | Post Free Ads Forum |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Directory | Best Free Advertising Methods | Advertising Forums > Other Methods of FREE Advertising > Online Classifieds Directory

Online Classifieds Directory Online Classifieds are an often over looked method of FREE Advertising and way of getting your brand name out there, but just ask around...they work, if you work them.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Display Modes
Prev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Next
Old 06-14-2011, 11:14 AM   #1
gusi6672
 
Posts: n/a
Default Louis Vuitton Bags|replica watches outlet|Louis Vu

陆锡芳(右二)和蚕农在一起 高帆 摄

  □本报记者陈 辉

  ●他为了让山区农民掌握养蚕技术,在农村破旧的房子里住了6年,直到教会村民养蚕。

  ●他先后两次请辞副县长,只因为放心不下山区的蚕农。20年里,他走遍了河南养蚕区。

  ●他的亲人都在江苏老家。退休近10年了,七旬高龄的他仍旧孤身在河南山区为养蚕奔走。

  六年茅屋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叫陆锡芳,他有很多身份,河南云阳蚕业试验场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 、劳动模范等,但陆锡芳更喜欢“陆老师”这个称呼,这是淅川县老百姓送给他的。6月底,记者在淅川县采访, 陆锡芳所到之处,村民全都热情出迎,对他嘘寒问暖。是什么让一个70岁的老人如此受村民欢迎?又是什么让他 舍弃天伦之乐,孤身一人在离家千里的山区奔波着……

  六年茅屋生活

  陆锡芳是江苏太仓人,那里是桑蚕之乡。陆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毕业后,远离了气候宜人的江南,来到中原。 他和师妹一起分配到位于南召县的河南云阳蚕业试验场,在那里搞科研。

  1987年的春天,47岁的陆锡芳和同事一起来到淅川县荆紫关镇进行科技扶贫,荆紫关镇位于丹江河边, 沿河滩涂特别适合种湖桑养蚕。但当时农民缺乏技术,养蚕不成功,从心理上抵制养蚕,淅川境内养蚕户寥寥无几 。

  陆锡芳清楚地记得,他刚来时和同事一起坐船过丹江,撑船的年轻人得知他们是来搞养蚕的,就让他们付五倍 的价钱,理由是,养蚕是胡搞。陆锡芳明白,这是由于缺技术指导,群众被折腾怕了。荆紫关镇张巷村最多时有7 0多亩桑田,但一亩才收了十来公斤蚕茧,连本钱都不够,村民想彻底毁了桑园种庄稼。

  在老百姓的抵触中开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们想去村里找个地方住,没人提供;吃派饭,也没人愿管。陆 锡芳跑了半个月,总算在张巷村找到了一处连窗户都没有的低矮房子住下,自己动手做饭,吃的是酸菜红薯饭。当 时张巷村还有五户农民种了十来亩桑田,由于不挣钱也想挖掉。陆锡芳急忙找到他们希望留住桑树。

  “我好话说尽,总算把桑树留了下来,但这五户农民并不真心去养蚕。”陆锡芳说,gucci homme。这年夏天,这几户种桑树的农民忙着收麦,哪里顾得上给桑树伐枝。陆锡芳担忧,要是不赶紧夏伐,夏蚕就难以 养成了。于是,他一个人钻到桑田里,拿着剪刀去剪那些比大拇指还粗的桑树。头上的太阳火辣辣的,园子里更是 热浪滚滚,等到三天后桑田伐完,陆锡芳也晕倒了,两手磨得满是血泡。

  陆锡芳的诚心打动了村民。张巷村的魏国义以前养过蚕,他答应再试试,可是到了秋天,蚕又病死了不少。他 垂头丧气地找到陆锡芳说,“坚决不搞了”。看着白花花的蚕宝宝一天天萎缩,陆锡芳心疼地说:“别泄气,我给 你想想办法。”

  回到住处,陆锡芳自己配制好药水,背上喷雾器,来到魏国义家,逐个给蚕床喷洒了一遍。他和养蚕户分工, 夜间轮流看护。一个月过去后,魏国义家的一张蚕种收了36公斤蚕,是过去的三倍。蚕茧收下后,陆锡芳和农户 担着蚕茧到20多里外的收购站去卖。当养蚕户第一次拿到养蚕挣的700元钱时,村民服气了。大家争着抢陆锡 芳到自己家。这个说:“陆老师,您在我们家搞试点吧。”那个说:“陆老师,下一季到我们家吧。我管吃管住。 ”

  有了魏国义的例子,村里不用号召,不少人重新种上桑田,邻近的程湾村也把陆锡芳请去讲课。当时还是年轻 的村干部、如今已是村支书的程卷成说:“村里开始有四户愿意搞试点,陆老师手把手地教,大家一看养蚕效益好 ,第二年就发展了200亩桑田,第三年家家户户都搞养蚕了,我们村靠陆老师富了起来。”

  就这样,陆锡芳吃住和蚕农在一起,一住就是六年。1993年,看到桑蚕已初具规模,镇里把他接到街上住 。临走,张巷村村民自发在村口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

  两辞副县长

  陆锡芳原本到淅川县只是短期的科技扶贫,看到当地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湖桑后,他改变了主意:要在这里长时 间干下去,把湖桑做成大产业,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抱着这个信念,他两次请辞副县长的职务。

  1987年底,南阳市领导建议聘任陆锡芳为淅川县科技副县长。时任淅川县负责人也相继找陆锡芳谈话,请 他出任,但陆锡芳没有答应。“当时老百姓植桑养蚕的积极性刚刚调动起来,如果我去县里,这儿没人管了,不是 坑了老百姓嘛!”陆锡芳说。

  1995年,唐河县邀请陆锡芳到唐河任科技副县长。组织上的安排,加上淅川县的桑蚕业也有了一定基础, 陆锡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淅川。当时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每年要回淅川指导桑蚕生产10次以上。干了不到三年 ,他还是放心不下桑蚕,陆锡芳再次辞去科技副县长职务,回到了淅川。他说:“当官我不适合,我的事业是桑蚕 ,在农村才能发挥作用。”

  回到熟悉的桑园,陆锡芳的劲头更足了。他知道农民吃够了没有技术的苦头,就接连办起了技术培训班:蚕病 防治、嫁接育苗、小蚕共育。蹲地头、下桑田,陆锡芳也记不清办了多少期培训班。不仅淅川县,连毗邻的湖北郧 县、陕西商南县的农民也跑来听课。他不仅走遍了南阳,河南其他的养蚕区如卢氏、许昌、洛宁、临颍等16县市 ,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谙熟专业的陆锡芳知道,要想把桑田的效益最大化,必须走缫丝加工的路子。为了让蚕农学会抽丝,陆锡芳找 来缫丝机图纸,在村里培训农民,他还找到在苏州的同学,把村里的骨干送到苏州进行免费的缫丝培训。有了缫丝 技术,几家桑蚕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

  陆锡芳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在他的指导下,淅川县湖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94年,荆紫关、滔河 、寺湾三乡镇各建起万亩桑蚕基地,2006年全县桑蚕面积达到最高峰5万多亩,淅川县也一跃成为中原第一桑 蚕大县。

  荆紫关镇的负责人说,这里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于养蚕。十几年过去了,原本荒凉的丹江滩涂变成了密密 麻麻的湖桑林,山民世代居住的茅屋瓦房变成了楼房。在发展桑蚕最快的程湾村,老百姓在上世纪90年代就装上 了电话、买了摩托车。

  退休十载不忍走

  2000年,陆锡芳退休了。和他同单位的妻子已在前一年退休回到了江苏太仓,按常理,陆锡芳这时该回去 和家人团聚享受晚年了。“单位的领导、荆紫关镇的老百姓都不让我走,希望我继续留在这里作指导。”陆锡芳又 一次说服已回太仓的妻儿,选择了朝夕相伴的荆紫关桑园。

  陆锡芳常说,他有太多地方对不起家人。那是刚来淅川的第二年春天,陆锡芳接连收到从太仓老家发来的4封 电报:母病危速归。他接报后心里矛盾极了:回去看母亲是应该的,但这是自己到淅川的第一季春蚕,万一出了问 题,肯定影响农民养蚕的积极性。在村民的反复劝说下,他才匆匆返回老家。望着病榻上的母亲,陆锡芳泪如雨下 。在家待了4天,他放心不下淅川的桑蚕,就含泪告别了母亲,回到张巷村的桑园里。谁知,母子之间这次匆匆相 会,竟成了永诀。

  陆锡芳夫妇在云阳蚕业试验场工作时有一个儿子。陆锡芳来淅川后,很少回南召,儿子跟着母亲在云阳蚕场生 活,母亲工作也忙,难以全心照顾孩子。

  “我们俩都没时间照看,儿子放学回家后经常没饭吃。学习成绩下降很厉害,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后来 ,儿子回到了江苏太仓老家。“没上大学工作不好找,现在还是个临时工。”一提起儿子,陆锡芳满 是内疚之情。

  “有人说我傻,replica watches outlet,要是不辞去副县长,Louis Vuitton Bags,儿子怎么会安排不了工作。别人怎么说,我不在意。可一离开桑蚕,我的心里就空荡荡的!”陆锡 芳说。

  如今,陆锡芳退休快10年了,他仍旧留在荆紫关镇,经常去村里走走看看,养蚕户有疑难随时可以找到他。 “陆老师不图名、不图利,要是陆老师身体允许,我们还希望他多待几年,这里离不开他。”荆紫关镇的领导说, 镇里每年虽给他一点补助,但根本报答不了他的付出。

  “满目青山夕阳红”,这句话是陆锡芳如今最好的心情写照。他不止一次说:“南水北调工程、东桑西移工程 为丹江沿岸提供了蚕桑发展的大好机会,我还希望能再干几年,实在干不动了,再回江苏养老。”
  Reply With Quote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Search this Thread:

Advanced Search
Display Modes

Posting Rules
You may not post new threads
You may not post replies
You may not post attachments
You may not edit your posts

vB code is On
Smilies are On
[IMG] code is On
HTML code is Off


All times are GMT. The time now is 07:08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3.6.4
Copyright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Message Boards | Post Free Ads Forum